close

 教育部2004年底公佈「台灣閩南語用字」,「漢字羅馬字並列」,就報紙上所學的例子,其中不少「標準字」,並不標準。試舉例說明:

 

 閩南話,通行台灣時,有名諸台灣話的,是隋唐以前,中原的語言。由於年代久遠,當然多古老文字;然而,一般人未深入研究,誤以為是粗鄙的,或「有話無字」;因而,所謂的文字「化」時,音義亂點鴛鴦譜,強不知以為知,徒然糟蹋典雅的語文。今,教育部的標準字,竟難免因泛政治化而去中國化,實已逾越文化的範疇。

 

 試舉教育部公佈的閩南語用字實例,印證其謬誤。「khau草」寫做「薅草」,國語文字「割草」。按,閩南語khau的意思是:將植物連根拔起,泛用為拔去。而「割草」的「割」,原意是割裂,像割肉,像被洪水割走,都是用割。至於割草,意思是以鐮刀將草割斷,和「khau」並不相同。

 

 「khau草」和「割草」音、義不同,「khau」的正確用字,是教育部公佈的「薅」。薅音「ㄏㄠ」,並非常用字,較小的字典可能查不到。

 

 既然「薅」草的「薅」,如此冷僻字,都能夠出現在教育部的標準本中,更顯現「羅馬拼音併用漢字」的「羅馬字」和「漢字」到底有多少謬誤。

 

 像「gia起來」做「夯起來」,國語「站起來」。但,「gia」起來,是用頭、用肩、用手舉起來的字義,正字是「擎」,不少人誤以夯土的「ㄏㄤ」為「gia」。不過,不管擎起來或「夯」起來,詞意都是用手舉起來。教育部的國字,「站」起來,音、義都不對。

 

 像「試看mai」寫成「試看覔」,國字「試試看」。按,覔是覓的俗字,字義不對;正確的漢字,以「麼」、「嗎」為宜,即「試看嗎」。

 

 「咱e母親」國字「我們的母親」,按,俗稱自己為「咱」,這是後起的用法,閩南語是中原古音,探索閩南語的字音字義字形,回溯到原來的時空為宜。至於咱,或閩南語「lan」,「儂」比較正確。而「e」的正確漢字,是「其」;「的」是後起字。

 

 「我beh去」國字「我要去」,「beh」的意思是心所欲見者,正字是「望」。「我bet」即「我望去」。

 

 「ham」國字「和」,教育部的閩南語只用羅馬字,但,國字的「和」,就是閩南語的「ham」。和屬常用字,簡單易寫;「薅」都可以是標準字了,「和」為何不能用?

 

 「hap社會之間」,國字「和社會之間」,「haP」的正確漢字是「合」。hap,還有多種意思:男女姘合,合媾;共同出資,共同做事,也是「合」;買中藥,是「合藥也」;和我,即「合」我。水匯流,也是「合」。

 

 「簡單koh好學e文字」,國字「簡單又好學的文字」。「koh」的漢字是「更」。像,「koh ka大」即「更加大」。而「e」適當的漢字是「也」,像:大也、小也,簡單、好學,為何強要「羅馬字」?

 

 「ma無一定」漢字「也不一定」。「ma」屬轉語詞,是:無那、無如、無奈的連詞;「ma」並非有音無字。

 

 「淡薄仔水」漢字「一點點美」,淡薄「仔」,淡薄「也」才正確。「水」,sui,精純、美麗、媠等。教育部的「標準字」以「水」為「美」,如此「標準」,和標準之間頗有距離。

 

 「咱m通互騙去」國字「我們不要被騙」。咱,寫做「儂」為宜;「m通」,應是「不當」;「互」騙去,「互」應是「ho i」的連字,即「付伊」;而「ho」的漢字,可以是付、許、給、與等。還有,「騙去」和「騙」的意思,不盡相同;「騙去」的「去」是「進行式」,例如:走去、轉去、睏去。動作結束也可用「去」,像:講去好。

 

 踏話頭,應是「談」話頭。很多語言,文字本身就蘊含一定的價值意義,「踏話頭」並非中性的「前言」。「ma beh用」,「ma」是上述的「無如」,「beh」是「望」。「卡有法度」,「卡」寫做「較」為宜;而「ka好」,是「加好」。

 

 「讀者be甲意讀抑是讀無」,「be」是「不解」急讀的縮音。「甲意」,是「愜」意。「抑是」,「ia是」,以:亦是、猶是較佳。

 

 「互人講是ho lo沙文主義」。「互人」同上。「ho lo」原本是「福佬」,廣東人稱福建人,「佬」有卑下的意涵,怎有自稱「佬」的?或是政治上的難處,避免「台灣人」稱謂的爭議,而以「河洛」為「福佬」。

 

 「即篇論文tui語言學e觀點來探討」,「即篇」應是「此」篇,一般作「這」篇。「tui」,自、從、對皆可;「e」是「也」。

 

 「白話字書寫系統e好歹」。「e」是「也」;「好歹」,「歹」的本義是毀裂,作「好之反」是今義。「好bai」,字義是好不好,應作:非、乖、倍等。至於「好歹」有多種意思:善惡;危急,有個好歹;無論如何,好歹他總是個教授。 

2004年歲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