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探究「雕像」舊稿,當下,可能期待稍冷靜面對此事?(2017.08.01)──

民國九十九年聖誕節前夕,臺南府城有多座雕像或雕塑,密集上演所謂的「變裝秀」。「手法」有上彩、變裝、裝置,不一而足。這些案例,絕非特例,何況「密集」。

這,如屬淺碟式的嘻鬧,理當撻伐;如屬哲理範疇底推演,值得探討。

 變裝秀,率先上場的是湯德章紀念公園。矗立在此一巴洛克圓環中央,國父的塑像,被四角錐形的「鐵籠」圈圍住。入夜後,藍、綠、紅三色燈閃亮著,和整個圓環一帶的燈飾,構建出節慶的氛圍。圓環裡,閃爍、變幻的燈光中,可輝映著甚麼訊息?

 幾天之後,臺南大學附小在學校前庭國父銅像的衣服上著色,一天變換一種顏色,說是為國父換新裝。接著,臺南女中為學校裡的先總統蔣中正銅像穿上紅衣服、載紅帽子、貼上白鬍鬚,變裝成聖誕老人。校園裡,上漆、變裝的同時,可曾改變了甚麼?或意圖傳達甚麼?

 為雕像裝置、上油彩、變裝的系列呈現,在湯德章紀念公園的作為,屬台南市政府主管,主事者的意旨為何?試圖向市民宣示甚麼?可能只是主政者單純的、意識型態的粗率嘻哈?地方對於典範的自我解讀,裂解的分權,甚且,經典的失序?至於校園裡的變裝「秀」,除了解構典範、顛覆經典,可同時秀出當下教育理念的一種具體呈現?抑或只是單純的討好學生,甚至淪為嘩眾取寵的騷動?市府和學校的決策者,構思,乃至於執行的理路,該當推敲。

 首先觸及的是「作品」和「改變」。即便是一般的雕塑作品,都有作者的「著作權」,理當予以尊重,除非作者同意,或類似「普普」的創作手法,否則,怎堪裝置?何況,國父和先總統的雕像,既然立在基座上,且公開展示著,即宣示典範、紀念等諸多意涵。除非拆除,甚至類似「大卸八塊」的粗暴,強行解構原價值規範,否則,典範,怎堪如此操弄?

 設若依舊典範,然則,對於典範的「挑戰」,尤其發生在校園裡,傳達的,難道是教育的一種解放?既解構可變、不可變之間的作為,理當是透過充分論述之後所表露的一種藝術判斷,宣示老舊典範退位的同時,更呼應嶄新的教育價值觀?然則,解構的是「原來的」傳統的認同,可也是另一種層次的「獨立的民主」和文化的宣示?甚至是另一個「國家」的表徵?意即,文化、社會的變革,實乃「革命」的系列的具體作為?

 而今,好一個「只要我高興」就可以為所欲為的社會,縱快意變裝、裝置,但,可是類似「National Anthem」和「National Ransom」,將「國歌」轉換成「綁架國家的救贖」,深沈的思想底蘊?可能期待市府和學校諸公如此思維?難免遺憾的是,「後蔣經國」時期的臺灣,不但歷經所謂的新中原,去中國的操作,並及於集體意識的政治正確、黑白位移,甚至以顏色判定是非的折騰。晚近台灣,竟被翻攪得倫理錯置,遑論規範。斯時斯地的「變裝秀」,無論淺碟、深沈,都可視為當下臺灣集體情境的一種表象罷了。

民國百年之交,北風蕭颯,夜間,行經湯德彰紀念公園,醒目的藍、綠、紅三色「燈罩」,「包裹」著國父銅像。三色燈跳動、轉換間,類似嘩眾取寵底騷動,乃至典型的解構不解構?可歸諸整體臺灣底事?

 寒風中,擺盪著玩笑、執著。然,答案,已登臨人間?

(2011.0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