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評 (20)
- Apr 10 Wed 2019 22:33
近作小幅山水八件
- Mar 21 Thu 2019 22:18
山水畫
近作小品山水(33X26.5)
- Mar 12 Tue 2019 22:43
小幅山水近作
小幅山水近作
- Oct 31 Tue 2017 08:48
與其空中電車浪擲兩百億,何不舊城重現(二之一)
▲十四年前舊城重建的舊稿。
因主政者的輕忽而縱逝舊城重建的機會,實多遺憾。對照當前的「空中電車案」,更可以體會政策的荒謬,乃至於主政者的「理念」和你我之間的落差。眼看重建中左營舊城,只有無語問蒼天。
- Sep 27 Wed 2017 08:24
為甚麼不是郭柏川?
- Sep 15 Fri 2017 08:04
電影看我
年少時看了不少電影,對於民國四○年代以降,在臺南府城放映的影片還有點印象。嚐試就個人記憶,整理出「我的電影」。
年幼家境小康,先父常帶幾個小孩一起到西門路、中正路看電影去。由於先父接受的是日本教育,看的多屬日本武俠片,像《宮本武藏》、《新悟十大決鬥紀》之類。難得看臺語片,稍有印象的是《王哥柳哥遊臺灣》,另和長輩看《基隆七號房》,和玩伴遛到古都戲院──古蹟陳德聚堂,坐在板凳上看《火燒紅蓮寺》,聽辯士說內容。早年看的國語片並不多,印象最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紅樓夢》,由凌波主演或幕後主唱的電影,也看了一些西洋片。
- Sep 07 Thu 2017 08:46
竟融和山水──記「非汕類」聯展佈展
- Aug 20 Sun 2017 04:42
兩岸藝術交流展暨第三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發言(再創中華道統高峰二之二)
根據主辦單位的提示:「上世紀以來西風東漸,寫實、抽象等西方藝術形式為中國書畫帶來一場改變視覺經驗和藝術觀念的革命」,回應此一題要,無妨回顧公元六、七世紀的唐代,正因為和西方密切往來,而且開闊襟懷,有容乃大,廣泛吸納難以計數的物種、工藝、樂器、音律等等,乃至新血。融和外來文明,才可能成就大唐盛世,更豐富了中華文化。外來的養份注入、滋養,中華文化的大洪流因此更恢宏,更壯大。中華道統依然維繫,並沒有因為外來文明的融入而迷失,甚至淪喪。
在此一思維下看待肇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現代」,以及一九四五年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所開啟的全球化浪潮。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標來衡量中國,還是得回溯到一百七十四年前中英鴉片戰爭、一八六○年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洗劫北京城,尤其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之戰,徹底打趴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之後,在政治、軍事乃至於文化的諸多面相,全盤西化成為主流,即便二十一世紀的當下,餘波依然蕩漾。在如此情愫下,油畫,依然印象派以降的畫風,雖多屬百年前的畫派,但,至少在台灣,依然是畫壇的所謂「主流」,甚至印象派之前的風景畫,還是引領風騷。
- Aug 19 Sat 2017 08:34
兩岸藝術交流展暨第三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發言(再創中華道統高峰二之一)
進入論壇的主題之前,請我容許先提一段屬於個人的淵源。先師朱雲,龍盦先生年輕時曾就讀於上海三餘英文專門學校和新華藝術專科學校,龍盦老師到了臺灣之後未曾返回祖國大陸,忝為龍盦先生的學生,來到上海參加藝術論壇,難免緬懷先師,別有感受。
在上海舉辦兩岸藝術論壇,不能不回首近一百七十四年來西力東漸的披靡下,上海和臺灣兩地如何在歷史大洪流的洶湧波濤,政治對峙、意識糾葛,乃至從變幻詭譎充滿荊棘的險惡時空場域逐漸走向坦途的過往。上海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一八四二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埠,一九七九年中國開放、崛起之後發展為世界第一大港,當下,持續開展更壯闊的遠景。臺灣,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因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而有日本據臺的乙未之恨。二次大戰之後臺灣回歸祖國,一九四九年,兩岸再次分隔,一直到一九八七年蔣經國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冰封三十八年的兩岸關係才解凍。
- Aug 12 Sat 2017 09:00
「國寶」填到街*
由於當下此地東洋風披靡,配合淺碟式集體思維的時尚,而一窩蜂, 竟而 浮濫至極的的顯象之一是到處「國寶」,「國寶」填到街。
此地「國寶」的出處,稍精確地說,應緣自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無形文化財〉中的「人間國寶」。日本的「人間國寶」有一定的審核機制,此地則是媒體、官方說了算,因而到處「國寶」,甚至「國寶」填到街的境地。
- Jul 17 Mon 2017 07:44
強暴、漣漪──試談2001年成大建築系裝置藝術
二00一年六月十五日,成大校園有「江澤民、五星旗高高掛」被拆除事件。作品是建築系一年級學生學期末的裝置藝術作業。
吾人認為,即使意象的牽動再敏感,可能碰觸的政治爭議再強烈,但,無論是「藝術」的呈現,抑或言論自由的範疇,都充分具備展示的理由。
- May 27 Sat 2017 07:42
裱畫戕害國畫數百年?
○、
曾經是中視新聞「黃金時段主播」,執教於美國聖若望大學,是畫家,也是作家的劉墉,去年底(按,一九九○年),曾經假臺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演講「從超越自己到創造自己」。有此因緣,筆者乃借《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一隅,嚐試省思去年中,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劉墉的大作:
- May 20 Sat 2017 07:48
藝術家與教育家之間
年前,逝世於大陸東北的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江兆申,不但是山水畫大家,而且當代臺灣不少畫家出自「江門」,「江家」山水是近一、二十年臺灣水墨畫壇的「主流」。江兆申的藝事已有公評,至於山水名家和傑出教育家之間是否由等號銜接,卻少人觸及。
談論江兆申和「江門」之前,有必要了解光復後近半個世紀以來,臺灣山水畫「主流」的遞嬗。至於主流的脈絡,大致隨著在大專院校藝術科系任教的教授,來去之間盤旋轉折。
- May 16 Tue 2017 07:52
定於一尊或百花齊放──「偏重裝置、輕忽平面」有感
- May 08 Mon 2017 08:28
南臺灣風格
民國七十五年,前臺南市立文化中心主任陳永源策劃「南臺灣.新藝術風格展」,持續策展多年,不但開一時風氣,且逐漸成為氣象。
近幾年來,多位生長在南灣新一代的西畫家,高舉「南臺灣新風格」的旗幟,刻意在「臺北統領」的諸多領域中,建構屬於「南臺灣」的「新藝術」。但是,可能存有「南臺灣風格的藝術」?
- Feb 28 Tue 2017 07:11
等待大師
書法藝術在臺南,仍等待大師。
清乾隆、喜慶年間,林朝英(西元一七三九─一八一六)誇大張瑞圖的風格,寫出造型突出的書法,之後,一直到日據時期,書法藝術在臺南,似無鮮明意象。
- Dec 15 Thu 2016 17:22
迫切可行的台南市文化產業──「就業希望工程」座談會
- Oct 09 Sun 2016 19:33
複數美學 ── 當代書法大宗師的一種顯象 (二)
- Oct 09 Sun 2016 18:43
複數美學 ── 當代書法大宗師的一種顯象 (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