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日,《中國時報》十一版──〈文化藝術版〉刊載一則消息,標題是:
「平面繪畫死了嗎?悍圖社說不!」
標題下得相當聳動。報導的重點是:
有見於目前臺灣及國際的大型藝術展出明顯重裝置,輕平面的偏頗,甚至出現「平面已死亡」,以及「怎麼還在畫畫」之類的說辭,因而,幾位以平面繪畫為主要創作手法的畫家決定集結,為平面藝術發聲,以「悍圖」明志。
一、
讀到這則新聞後,想起多年前參加美展籌備會的往事,值得敘述一過,提供給關心藝術的朋友一起省思。
民國八十年七月三十日,筆者參加臺南市文化基金會主辦的臺南市地方美展籌備會議,會議的主旨是:「為使未來四年之地方美展成為一有計畫,有組織之大型展覽活動」。會議中,主要討論「臺南地方美展四年計畫草案」。
草案第一案的主題展部份,「八十一年:以四十九年抽象美術運動中的臺南美術為主題,展出西畫、國畫、攝影、書法、雕塑、版畫、陶藝。」
「八十二年:以六十九年以後臺南美術實驗與創新為主題,展出混合素材創作為。」
美展計畫草案第三案,八十二年展出「臺南的抽象美術」西畫、版畫、攝影、雕塑、國畫為主。書法不在此限(按,排除書法)。
開會時,筆者曾經在「草案」的空白處寫下幾則「讀後感」,且當場提出質疑。以下就是整理自當年的「札記」,和會議過程的片段。
二、
第一案,將展出抽象美術運動中的西畫、國畫、攝影、書法、雕塑、版畫、陶藝,實驗與創新為主的混合素材創作。問題是,國畫、書法、攝影等等,如何做到「抽象美術運動中」的「抽象」?還有,何以「實驗」、「創新」,必得以「混合素材」為主,其間,可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第三案,展出以西畫、版畫、攝影、雕塑、國畫為主的抽象美術,排除書法。按,攝影、國畫與抽象美術的關係,上一段已談及,至於為何「強要限制」,必須透過「抽象」的方式來創作?著實不解。藝術有太多風格,乃至流派,為何硬要單獨標出「抽象藝術」?
當場提出質疑之後,筆者還建議:既然是臺南市的美展,可否考慮,選擇任何和臺南有關的「題材」,像風土民情,甚至詩句之類的「媒介」創作,不要限制啥抽象的──這無關對於抽象藝術的價值判斷。
此言一出,多位先生即「群起而攻之」,反映之「激清」,令筆者竊笑不已。面對限制創作方式,且定一尊,如此禁錮藝術心靈的主張,竟默然無語,當聽到針對「題材」的「建議」時,卻「敏銳得」立刻說「不」!對於「藝術創作」如此認知的「藝術工作者」,無言以對,且無以名之。不過,此一景況並非本文的重點,只有以「竊笑」兩字帶過。
至於草案中,抽象美術創作的諸多種類,將書法排除,更值得商榷。此因中國藝術──指文化上的中國,無意涉入統獨情結的紛擾──最大的特徵之一,是線條的運用,書法當然如此,國畫的表現主要也是透過線條來營造畫面,進而烘托意境。還有,像傳統建築的樑柱斗栱、屋簷,以及窗櫺等等,流露的也是線條之美。像版畫、雕塑所呈現的,也多是線條,乃至於線條所型塑的美感。
線條,是許許多多中國造型藝術的基礎,因而,由線條建構而成的書法藝術,或說,中國諸多藝術中線條的基礎──書法,在中國藝上的重要性和位階,也就不言而喻了。還有,書法是中國藝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將書法排除不但沒有道理,何況,既然設定抽象藝術創作,竟然將書法排除,更荒謬,因為,「真正的」書法「藝術」不但是「抽象」的,而且是中國諸多藝術類別中最尊榮的。
三、
藝術創作雖然是「獨裁」的,「專斷」的,加上難免文人相輕的情境,但,對於他人風格,還是應該適度的包容和尊重,不當的排他,反而凸顯其荒謬。這,從文學創作,不難舉出限制風格的可笑。
以詩、詞為例,當然各有特色,至於強要品評詩、詞,數說高下,從何說起?強說五言絕句比七言律詩好,豈不更離譜?無論寫詩或填詞,或就個人專長,或就預設將營造的意境決定到底是以詩,或以詞的形式來創作,當然,難免因襲一時的風尚。平面藝術和裝置藝術之間,亦應作如是觀。
事實上,藝術或文藝,應該樂見是百家齊鳴,百花齊放的璀璨,沒有必要一定要趕「時髦」,隨「主流」起伏,甚至「定於一尊」的「獨裁」。何況所謂「時髦」、「主流」也者,已經是八十年前,一時的「時髦」、「主流」,竟拿來說嘴?只有真英雄,能反主流,反主流才可能開創新風潮,何況都已經是近百年前的「時尚」,何創?何新之有?
四、
「悍圖社」的「明志」,可以視為對當下藝術界「反包容」的一種反撲。至於誰好誰壞,作品本身自有發言權。一如十年前的「鄉土文學論戰」,是非對錯之間,請「拿出作品來」,終究歷史的浪潮自有篩選的準則。(原稿1998.09.08.順稿2017.05.1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