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論壇的主題之前,請我容許先提一段屬於個人的淵源。先師朱雲,龍盦先生年輕時曾就讀於上海三餘英文專門學校和新華藝術專科學校,龍盦老師到了臺灣之後未曾返回祖國大陸,忝為龍盦先生的學生,來到上海參加藝術論壇,難免緬懷先師,別有感受。
在上海舉辦兩岸藝術論壇,不能不回首近一百七十四年來西力東漸的披靡下,上海和臺灣兩地如何在歷史大洪流的洶湧波濤,政治對峙、意識糾葛,乃至從變幻詭譎充滿荊棘的險惡時空場域逐漸走向坦途的過往。上海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一八四二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埠,一九七九年中國開放、崛起之後發展為世界第一大港,當下,持續開展更壯闊的遠景。臺灣,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因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而有日本據臺的乙未之恨。二次大戰之後臺灣回歸祖國,一九四九年,兩岸再次分隔,一直到一九八七年蔣經國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冰封三十八年的兩岸關係才解凍。
一九七九年鄧小平宣佈中國開放,一九九二年南巡講話更確定開放的步調。因中國開放,近三十多年來大量臺商到大陸投資,對大陸貢獻已有定論。雖然有臺商的巨額投資,以及兩岸旅遊參訪往來頻繁,但經貿和觀光的榮景卻因臺灣內部政治的對立,尤其不同政治群體之間裂痕逐漸擴大而嚴重弱化,大陸對臺的善意被刻意曲解。兩岸政經關係進一步發展停滯不前的當下,兩岸人民之間深度、廣泛的交往以增進彼此的瞭解,更凸顯其必要,可見人民網、黃埔臺聯會、東門美術館近幾年搭起藝術的橋樑,致力兩岸文化交流不但有遠見,而且有一定的功能。
接著,談到此次論壇的第一個主題:傳統與當代,並著眼於中國書法和水墨畫兩重點。
書法是中國獨特的藝術,書法,早年是日常溝通、記錄的工具,凡讀書、識字的人人會寫書法,看似平凡、容易,但要寫得好並不容易,談創作更「難於上青天」。進一步言,書法只有黑白兩色,透過最簡單的工具:筆、墨、紙,呈現濃淡、潤渴、急緩、輕重、頓挫、粗細等等行筆使墨的諸多變化和韻味,書寫行草篆隷幾種字體的漢字,像卜辭、吉金文字、碑刻、手扎、題字,以及明清以降的條幅、中堂、對聯等等都屬書法藝術的呈現方式。晉代以來,約略一千七百年,書法史上,稱得上「自創面貌」的書法大名家,百年中,一、兩人罷了,像二十世紀,能夠創新面貌,開宗立派的可能只有于右任一人。個人研習書法四十餘年,對書法稍有體會,也一直有創新的強烈企圖心,曾經嘗試就形象、媒材來變化,像在報導二○○三年美伊戰爭的大量報紙上書寫,雖然在形式上自以為頗具創發性,但並非個人理想中的「書法呈現」。個人還是偏好類似于右任的創新,此一創新模式除了書法的基本功、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還要有革命家大破大立的氣魄,乃至於過人的聰明才智才可能。 至於水墨,就個人的創作過程來說,研習水墨的基本筆法之後,透過的筆墨工夫,就當下的思緒或感覺來書寫胸中丘壑。
對於書法、水墨的探索,尤其思索未來的無限可能,然則,自然而然的銜接到第二個議題:「融合創新」。(2014.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