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 台灣製鹽株式會社製鹽工廠。 (翻攝自《圖像府城》)
  • 鹽工搬鹽景象。 (翻攝自《圖像府城》)
 

 臺灣製鹽,始於臺南。得日照,以及雨季短之利,清末以前,臺南府城不但是臺灣首府,也是製鹽首府。

 當年的曬鹽場地,在民國六年代,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西側,仍多田地。田地往西不遠,有漁塭、鹽田,再過去是臺江潟湖。臺江潟湖位在南區的部分,今安平工業區、安平港一帶水域另行命名為鯤鯓內海,臺灣的曬鹽就是從那裡開始的。

  逢甲路以西的鹽田歷時久矣,早在明鄭時期,就在臺江邊開闢日曬鹽灘。最早的鹽灘,瀨口鹽場,或稱瀨北場,位於今金華路,日新國小西南一帶。日新國小附近,地名就叫鹽埕。半個多世紀以前,依舊一片鹽田、漁塭景緻。老臺南從市區到鯤鯓海水域場路上,鹽埕一帶的鹽田的景緻,都印象深刻。

 日據時期,安平有臺灣製鹽株式會社,以及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兩家製鹽工廠以煎熬方式製造熟鹽,成品就從安平港外銷。

  據光復後曾經在臺鹽任職十五年的林兆雲回憶,熟鹽工廠裡,有二、三十座長、寬、高各約一丈的大鍋爐,由於爐火熱度高,因此操作人員幾乎全身赤裸,只在腰際,繫一圍巾。從前面看,倒沒甚麼,背後,不難看到男性生殖器擺動的情景,而有「去安平看大戲」的俚語。

  日據時期,食鹽採專賣制度,安平的兩家公司,由七位專賣局人員負責,業務簡單,而且食鹽售價低廉。對於從海水衍生的經濟效益,日本政府主要著眼於提鍊化學原料。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時,化學工廠許多精密的設施被無知者輕易毀棄。

  受限於土地面積、人力資源,以及工資,臺灣的曬鹽業已經不再有競爭力,曬鹽灘遂逐漸廢棄,像鹽埕一帶的土地,七年代末之後,省政府和臺南市政府多次興建國民住宅。位在安南區的大片鹽灘,八年代施治明市長任內,爭取設置台南科技工業區,以及四草野生動物保獲區之後,土地利用跟著改變。

  光復後初期,鹽的產銷,由鹽業管理局管轄。國民政府轉進臺灣之後,設台臺灣製鹽總廠於中正路的「五層樓」,四年代末,在月見丘,今健康路、南門路轉角興建辦公廳舍,設鹽務總局,即現在的臺鹽公司,七年代末期之後陸續改建成目前的規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