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  文元溪支流流經小東路地下道,注入公園。地下道東北方一帶是陳永華故居。 (吳昭明攝)
    •  ↑圖中東西向墨色稍重線條即文元溪和多條支流,南北向中央下方,多條細線是火車站軌道,軌道束籠後北上。(吳昭明翻攝)

     文元溪,除了溪流本身對早年府城北郊地理的影響,在明鄭時期,在近代史,曾經是歷史的場景。近四百年歷史積澱,頗有可觀。 

     文元溪有多條小支流,發源於臺南二中校園南、北邊,前九六新村,還有東豐路、長榮路的幾條支流之外,還有發源於陳永華故居附近,注入公園燕潭的支流。二中和公園之間地表的大落差,就是文元溪切割的典型,亦見證歷史地理。目前,除了公園裡蜿蜒的流水,其他可能都已加蓋,「道路化」,方便通行,因而一般人知道府城有條「文元溪」的並不多,遑論文元溪的人文底蘊。

     文元溪的命名可能緣自明鄭參軍陳永華。陳永華的故居在今成大力行校區,前陸軍八○四醫院一帶,有文元溪支流發源於此。由於陳永華是明鄭時期位階最高的文官,「文」官之「元」,故居旁的溪流因此得名。

      陳永華故居,後改建為黃蘗寺,傳天地會肇始於此。天地會即後來的洪門,開山祖師陳近南傳說是陳永華的化名,文元溪在明清史,乃至當代的意義可見一斑,而且黃蘗寺還有段反清復明的一段傳奇。

      連橫《雅堂文集》,〈書黃蘗寺僧〉:乾隆年間,有僧人善技擊,能蹴庭中石,躍去數丈,與知府蔣元樞為莫逆。一日元樞奉總督密札,令拿此僧,密察,知為海盜魁。邀僧至署,盤桓數日,僧知之。元樞出札示之,僧曰:「願為公死,不然竭臺灣之兵恐不足與我抗。我祖為鄭氏舊將,數十年來,久謀光復。吾不猝發者,以閩、粵之黨未勁爾。今謀竟外洩,天也!公遇我厚,吾禪房穴金百餘萬,今舉以贈公。」

     將行刑時,一黑衣長髯者弩目立。僧叱曰:「小奴尚不走,勿謂吾此時不能殺汝也。」事後,獄吏曰:「僧有神勇,桁楊輒斷,幸彼不走爾。」

     黃蘗寺僧之後百餘年,傳說,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曾兩渡臺灣,目的在尋訪、連結這些組織。百日維新另一要角梁啟超(字任公)一九一一年《臺灣雜詩》有一詩懷念譚嗣同:「西北濤頭起,故人曾獨來」,任公自註:「死友譚壯飛(按,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於甲午前後曾兩渡臺,欲有所建樹;不得志而歸。其所著《仁學》,初題『臺灣人所著』。」(一○三年六月十日《中華副刊》〈譚嗣同兄弟和臺灣〉)

     譚嗣同建議仲兄嗣襄到臺灣,聯絡反清復明的祕密組織,冀圖「有所建樹」。譚嗣襄於光緒十五年依臺灣道唐景崧在臺南辦鹽務,曾經居住府城。對照黃蘗僧和臺灣府知府蔣元樞的交往,乃至反清復明事跡敗露後,從容赴刑場的舊事,這兩樁歷史事件似可連結,並相互佐證。(二○一六年六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