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延平戲院。 (拍攝於民國六十四年,董日福提供)

     位在臺南市西門路上的延平大樓曾經沉寂多年,民國一○二年政大書城的營業而出現轉機。配合中正商圈逐漸恢復榮景的勢頭,二月八日,中影公司所屬的真善美戲院開始放映電影,喚起老台南對延平戲院的共同記憶。

     延平大樓原址是延平戲院,民國六十六年拆除,改建為住商綜合大樓。施工初期施作大地工程時,可能因緊鄰的保西宮前,五條港時期的「番薯港」舊航道伏流「走沙」,導致北側樓房傾倒。

     延平大樓完工後,一樓百貨公司攤位的售價每坪高達一百二十萬元。從每坪的單價不難想像,當年西門路、中正路一帶商機的盛況,乃至街上的人潮。

     知名畫家董日福光復後曾經在延平戲院工作二十六年,延平戲院不但伴著他成長,也是他的「教室」,他有許多關於延平戲院的故事,透過他的故事可以了解早年戲院工作的景況。

     董日福的父母在日據後期相繼去世,光復後,才十歲就被迫輟學,開始「獨立」謀生。由於董日福的表哥有經營戲院的經驗,光復後董日福的姑媽遂接手經營延平戲院的前身宮古座。宮古座公演日本歌舞劇,舞台是可以旋轉的大圓盤,大小約略等於觀座席。戲院的南邊有辦公室、演員宿舍、庭院,以及一座供奉狐狸的小神社。因姑媽的關係,輟學後的董日福就到宮古座賣零食,每天不斷遊走在座椅之間的通道。看戲是當時台灣人優質的娛樂,由於觀眾不少,零食生意還不錯。不但在戲院討生活,並以戲院為家,掰開兩張椅子,就一夜好眠,長大了,再多張椅子,三張、四張,也是一晚。成為正式工友、服務員,同事的辦公桌就是董日福的床鋪。後來,分配在樓梯間辦公,也是睡覺的地方。以戲院為家二十多年,一直到結婚,才有新家。

     民國三十七年,國民黨接收宮古座,改稱延平戲院,並將劇場改為電影院,董日福姑媽家持有百分之二十股權,後來財務出狀況,股權以六十餘萬賣給國民黨。早年,因洋片尚未進口,主要放映大陸片,像胡蝶主演的《火燒紅蓮寺》,白雲、周曼華主演的《碧玉簪》,還有《西遊記》等等,當時現場都有辯士解說劇情,一個人負責所有男女演員對白,變化「嗓音」的功夫了得。 

     國民黨接收後,十三歲的董日福成為童工,負責洗刷廁所、掃地之外,還要到稅捐處領戲票,戲票得逐張蓋章,以及「跑片」──到聯映的戲院拿影片膠捲,也經常在門口收票等等。

     隨著國民黨接收,戲院來了不少外省籍員工,包括出身福建集美學院的高才生,他們教導董日福不少待人接物的「社會學」。像明明觀眾只有兩成,但廣告詞卻寫著「人潮鑽動」、「萬人空巷,人山人海」,董日福傻傻的問那些老前輩,原來廣告這是這麼一回事。

     董日福十五歲那年,開始負責書寫海報,書寫之後得自行拿到街上張貼,扛著大竹梯,糊在街上的電影看板上。國小兩年,加上私塾《三字經》、《千字文》的底子,配合工作須要而開始提筆練字,從賈景德的顏體入門。為了練字,還經常到廟裡看匾額、讀楹聯。各種電影海報,每星期以三開白報紙書寫約一千五百字,是工作,也是字課。董日福在延平戲院工作那幾年,老台南一定印象深刻,戲院門口斜立的看板上,紅紙黑字,肥肥壯壯,轉折銳利,快意磔勢、趯筆的顏字,就是董日福的手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