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話有話無字」的錯誤前提下,導致目下「通用」的台語「漢字」,經常被胡亂「文字化」,無非「醜化」台語。像二○○○年總統大選期間,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以非常不屑的語辭:「ㄙㄨ ㄚ」斥責後來當選總統的陳水扁,當時新聞媒體,以「豎仔」兩字書寫台語「ㄙㄨ ㄚ」;還有,二○○四年十一月,立法委員選舉期間,陳水扁一再撩撥所謂「政變」的話頭,卻遲遲不見「撩撥的」後續動作,於是,前國防部長蔣仲苓將軍「對號入座」,並以「ㄙㄨ ㄚ」痛斥陳水扁,這回,有新聞媒體,以「卒仔」兩字書寫台語「ㄙㄨ ㄚ」。
然則,台語「ㄙㄨ ㄚ」,入聲「ㄙㄨ」,四聲「ㄚ」的漢字怎麼寫?
「ㄙㄨ ㄚ」,出處甚早,《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智窮兵敗馬陵道,長嘆:「遂成豎子之名。」後自剄。〈項羽本紀〉,鴻門宴,項羽縱放劉邦,范增慨嘆:「豎子不足與謀!」
《廣韻》,童僕未冠者曰「豎」;豎,也品評一個人才智昏庸、卑賤,是極負面的形容詞。可見,以「豎仔」為「ㄙㄨ ㄚ」,或可通,不過,「ㄚ」應作「也」。至於「後起」之「卒」做「ㄙㄨ」,也可通。
另,「ㄙㄨ ㄚ」的「ㄙㄨ」,可以做兵卒的「卒」。而國語字音符號「ㄗ」、「ㄘ」、「ㄙ」都屬齒頭音,古音可通。
由「小卒也」、「臭卒也」減省為「卒也」。三個字的詞,減為兩個字,語言簡化的同時,亦強化語氣,此乃語言本身的活化運用。入聲「ㄙㄨ」,當罵人的語詞,從發音和聲調的細微變化可了解,吐音若「噴出來」不屑的吹氣,更凸顯卑下的意涵。入聲「ㄙㄨ」的另一個意函是:物的碎片、粉狀物,即「屑」。鋸工廠的木屑,台語,鋸屑麩(或柎)的「ㄙㄨ」,都屬微未,偏向無用表述的語詞,入聲「ㄙㄨ」,比較通俗的台語文字,可用「屑」字。
而「卒 ㄚ」的「ㄚ」,四聲「ㄚ」,漢字「也」。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先秦凡單音節的人名,都加「也」字,使成兩音節,便於呼喚。像《論語》「回也不改其志」,「回也」乃此一用法。也,音「ㄚ」、「ㄝ」,凡人物名稱之後每加「ㄚ」,或「ㄝ」。「ㄚ」音,像:溪也底、山也頂、牛也褲等等;「ㄝ」音,像陳也、林也,都是「也」字。
或有「也」台灣發音為何的質疑,試舉「你有我也有」中的「也」為例,台語發音是三聲「ㄧㄚ」,或三聲「ㄚ」,應可了然。還有《水滸傳》中的「有娘子也無」,「有也無」,以及國語一般用語「也得」、「也好」等等,台語呼音,也都可以是三聲「ㄚ」。
台語,入聲「ㄙㄨ」,四聲「ㄚ」,正確的漢字是:豎也、卒也。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