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月前曾走了一趟安平古堡,看到「考古」之後遺留下來的幾個坑坑的現況實無名之。還有,筆者當年披露的一道南北向土牆,非常難得的一道荷據遺址竟被如此善待。對照當年許陽明副市長的意氣風發,目下所見,或也是肉食者的一種顯象?

 十四年前舊稿,供大家一起省思。

 ▲王城考古應停止
 熱蘭遮城考古,可能挖不下去了,何妨找個「好理由」向世人說明後,告一段落,並將目標轉向地面遺址的保存和呈現。
 十七世紀初年的臺江,曾經是世界最重要的港埠。歐洲許多民生必需品、奢侈品、貴重金屬,從臺江轉口。熱蘭遮城是當時守護台江,兩個城堡之一──另一個即世人稱為赤嵌樓的普魯遮城。

 肇建於大航海時期的熱蘭遮城,當然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不過,呈現世界歷史舞台的熱蘭遮城,時間短暫,加上城堡的規模,乃至於當下臺灣的地位,盱衡歷史大洪流諸多因素烘托出的地位,和當年,豈只道里計。
 因此,所謂世界性遺址的界定,頗有討論空間。然則熱蘭遮城考古,無論就學術性、新聞性,或政治的衡量言,應沒有想像中,以及預期中的張力。
 再則,就考古,遺址本身言,非萬不得已,地下的東西儘量不碰為宜。像義大利著名的龐貝古城,開挖之後,就是破壞的開始。而且,破壞仍非目前的科技所能克服。
 有很多遺址之所以開挖,多因工程施工,人為的破壞而不得不挖。像新近挖掘中的臺南科學園區,及臺中惠來都是。有的是已經遭盜墓,或地下水滲入,已出現沼氣,而不得不開挖,像大陸的馬王堆即是。
 至於熱蘭遮城,開挖前預期的景況,不太可能出現,加上,難以克服的地下湧水,以及腐蝕問題,都是考古工作必須停止的「正當」理由。
 熱蘭遮城建於海邊沙灘地,海拔極低,可能的景況,開挖前就應了然。地面下三、兩公尺就可能湧水,而且棘手的是湧水抽不得,否則緊鄰的建築,可能塌陷。這也是第一坑出水後不久,即停止,換第二坑;第二坑淺挖後,即開挖第三坑的可能理由。
 遺址地質的實況,可能真的挖不下去,至於有沒有經費,可能只是理由罷了。何況,即使遠離城牆,繼續挖掘,由於地下構件,幾百年來浸泡鹽水中,一出土,接觸空氣即氧化、腐蝕,甚至粉碎,這些狀況都可能導致爭議。
 熱蘭遮城的地下,當然會有東西,至少埋著許多地基。說是世界級的考古大發現,說說、聽聽,可以了。當下的重點應在地面上遺址,著眼於基地的徵收、清理、進而保存、維護後的呈現,這,比考古挖掘,更值得,而且,為免遭到刻意破壞,更有急迫性。(2003.11.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