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府城垣大東門。  (吳昭明翻攝自《圖像府城》)
    • 臺灣府城垣大北門,右側斜上的是馬道。  (吳昭明翻攝自《圖像府城》)

     臺灣府城垣的建置,肇始於天啟四年,一六二五年,在禾寮港市街,即今鴨母寮菜市場、中義路一布,沿德慶溪、赤嵌樓西側的台江邊、永福路祀典武廟一帶圍築竹籬以防護,不久即坍塌。

     因擔心據城為亂,遲至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事件平定之後,在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才築城柵,並建小北門、大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以及西門於今西羅殿,共七個城門。十二年,城柵外種刺竹。乾隆元年,一七三四年,將七座柵門改建為磚石城門,並築城樓。四十年,蔣元樞到任後新建小西門於福安坑南,改西門為大西門。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後,五十三年將竹柵城改為磚土城砦。城垣高一丈八尺,底寬二丈,頂寬一丈五尺,全長兩千五百二十丈。由於原西羅殿的西門,面臨近台江,不易建城,乃內移至今西門路,並移大西門城於今西門路、民權路、和平街、宮後街會口處。移小西門城於土墼埕,今西門路一段七○二巷巷口,市府所立小西門遺址小石碑,在小西門故址北邊六十公尺之譜。小西門遺址這方小石碑,讓很多人誤以為那裡就是小西門舊址。民國五十七年,因逢甲路,後來的西門路一段拓寬,拆解小西門後重建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張丙之役,十五年外垣改為老古石城垣,在小北門外開拱乾門。在老古石,今文賢路、信義街口建兌悅門─保存尚佳。小西門城外,今大德街、大勇街交會一帶有奠坤門。

     道光十五年同時加建大南門、小南門、小東門、大北門、小北門五城門的月城,並依城門的方位命名:大東門稱迎春門、東安門,大南門是寧南門,大西門為鎮海門,小西門稱靖波門,小北門名鎮北門,大北門為拱北門。小東門名鎮東門,小南門是鎮南門。

     道光十六年,大東門外栽竹築城,共設三門:中東郭門在今東門路、裕農路口。南為仁和門在光華街城垣邊,北永康門在勝利國小城垣邊。府城垣就此定型。

    日據以後,府垣已多拆除。(本文主要參考樂天生,〈府城垣的滄桑〉)

     按:地名有大、小之分時,有習慣的稱謂。像:金門、小金門,大崗山、小崗山。府城的媽祖廟,大銃街的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加一「小」字,有別於大天后宮的「媽祖宮」。城門的名稱,大西門一帶俗稱「大西門腳」,小西門一帶俗稱「小西腳」,依府城的習慣稱呼只大西門加「大」字,其餘「大」城門不加「大」。另,相對於成功路的興濟宮俗稱「大道公」,位在小西門圓環的良皇宮稱「下大道」。(二○一六年七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