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條港牛磨后西南,西市場西邊的台江潟湖。 (取自《圖像府城》吳昭明翻攝)

     五條港緣起臺江陸化,「五條港」呈現歷史舞台之前,乾隆年間,臺江的景象:五條港的南端,今延平大樓,北側是番薯港,南側巷道有沙淘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重修沙淘宮時,立足沙淘宮前,熱蘭遮城和鯤鯓諸島,仍歷歷眼前。嵌在沙淘宮的「重築沙淘宮記」石碑刻著:「對峙著荷蘭城,環繞者鯤身砂」。

     沙淘宮和番薯港的保西宮之間是延平戲院,民國五○年代,延平戲院改建大樓開挖地下室時,可能是番薯港伏流湧水,導致「走砂」,緊鄰的樓房因而傾斜。海安路地下街施工期間,大地開挖,挖到「五條港」港汊時每每出狀況,甚至樓房傾斜。從諸多曾經出現的狀況可以了解,「五條港」雖然被覆蓋,但地表下面仍舊有「潛龍」。 

     沙淘宮前景況,一直到日據初期改變不大。番薯港牛磨后西南,今西市場,大菜市西側,仍是一片臺江潟湖。至於五條港的中樞,水仙宮一帶,乾隆中葉,仍舊臨近臺江。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水仙宮清界時,廟前十二丈就是航道。約在道光十年,一八三○年,今海安路全線,已多成為浮覆地。原本在德慶溪北邊的軍工廠,因泥沙淤積,因而遷到小西門北邊的水門附近,即南廠,鄰近今保安宮。

     水仙宮是當時最重要的航道──南勢港的「守護廟」。「水船都泊水仙宮」,五條港時期,水仙宮一帶是全臺貿易中心,附近郊商雲集,類似今商業公會的三郊總部「三益堂」,就設在水仙宮。各專門行戶每年在媽祖誕辰時在神前卜貝最多的當選爐主,即今商會理事長,三郊的郊長形同今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二次大戰末期,日人準備在台灣打巷戰。為了阻止戰車前進,於今海安路上,一路挖掘鋸齒狀排列的坑洞。天祐臺灣,美軍跳島戰術,選擇登陸的是琉球,跳過臺灣,否則以日軍的作風,最後,自殺式的肉搏戰,台灣西部勢必橫屍遍野,不知多少台灣人將無謂犧牲。(董日福回憶,參考《三五明月映臺江》)

     里調整,將新設五條港里,但五條港的「核心區」,像西羅殿、接官亭、風神廟,以及海安宮卻不在五條港里,值得再研議
    。(二○一七年十二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