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歌仔戲」臺灣漢語正字之前,先談「歌仔戲」的緣起。

 「歌仔戲是由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採茶歌』、『車鼓』各種民謠流傳到臺灣,而揉合形成的歌曲。」

 「歌仔戲……行在蘭陽一帶民間,當時火車未通……宜蘭歌仔調(民謠)……沿淡水河而傳入臺北。」(呂訴上)

 「歌仔戲最初和打拳賣膏藥的行商一樣,到處流動,其演出常常是沒有臺子,只要在廣場上隨便拉起場子便可演出……後來……開始在節慶或神誕時所臨時搭成的戲臺上演出。由於普受一般民眾喜愛,於是一些有生意頭腦的人便組織起職業性的歌仔戲,把歌仔戲帶進城市戲院的舞臺。」(張炫文)

 「歌仔戲」的「仔」字音三聲「ㄗ」,本義作「任」解,指人能任事,故從人:「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仔細,同子細,精審、注意。仔密,編織物紋絲細密。

 音三聲「ㄗㄞ」,俗呼小兒曰仔:女仔、男仔。粵人稱小動物為「仔」:牛仔、豬仔狗仔。

 「仔」的音義並不符「歌『仔』戲」的「仔」字,「歌『仔』戲」的「仔」,臺灣漢語正字是「也」,「歌『仔』戲」應作「歌也戲」。

 「也」的音義:《說文》也,女陰也,象形。

 三聲「一ㄝ」的多種字義:一、女陰也。二、語終之辭。三、句中語助辭。四、起下文之辭。五、猶者也。六、疑問之辭,與邪、歟、乎同。七、表感歎之辭,同「哪」。八、猶耳。九、猶兮。十、猶焉。十一、猶矣。十二、盥器。十三、與他通。十四、同樣,同「亦」。十五、表文氣跌宕。十六、表數事連舉。十七、表已然,同「矣」、「了」。十八、表命令語氣,同「啊」。十九、表加重語氣,有「是」字意。二十、發語辭,用於字首,無義。二十一、姓。

 「也」的「臺灣漢語」音義:

 a,「也」粹(sui),尚稱美也。「也」呵(ho),嘆息聲。罵女孩「死chi a」,「chi a」即「雌也」。「也」得。今「也」日。是「也」。末(bo)「也」。人名語尾曰「也」,如「回也」。事物名之後每加「也」,如「運也」。專稱之後加「也」,如「伯也」、「叔也」。完結加「也」,如「落花流水春去也」。今語「的」,相當於「也」。輕視語下多帶「也」。「也」有。去「也」。「也」是。

 e,語助聲,如是「也」。泉州音,每在呼人時在名字下加「也」。泉系以女人為女「也」。歌曲拖長時所發之聲有「也」者。有大「也」,有小「也」。「e tang」,「也」得、會當。是命「也」。

 he,也,歌曲開始或結束時拉長聲。

 i,杯匜,古作「也」,酒器,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

 ia,語助辭之終也,猶「焉」也:「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得(tio),亦須,亦可。也,又也,「『也』知鄉信日應疏」。有「也」,無「也」。

 o,呼人名時,下常加「也」,「白也詩無敵」。

 「也」字長年被誤用為「仔」,像「歌也戲」、「牛仔褲」,早已成為通用的名詞。至於以臺語呼音的「蓋也店」,以及像「陳也」、「林也」等等都是,甚至早在清代,一些地名,像府城的「坑也底」、「溪也底」,也都被誤用。

 雖然「導正」極其困難,但不對就是不對。即便明知不可為,還是不能不點出,不能不呼籲改正。

 後記:本文主要參考:《臺灣漢語辭典》,許成章。《中文大辭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