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些年有這麼一句電鍋的廣告詞:「香噴噴,QQQ」。意思是用這種電鍋蒸出來的飯,又香,又「Q」。

 臺語形容米製品很有「彈性」,呼音類似「Q」。抑揚頓挫地唸出「QQQ」,贊歎飯的口感極佳。此一用法,可能開始於民國六○年代。  

 以英文字母、國字的字音符號,或羅馬拼音來表示「音、義」,這是臺語「有音無字」此一錯誤觀念的一種表象。其實除了極少數幾個字之外,臺語都「有音有字」,連一般人以雜亂不潔為「烏魯木齊」,都有正確的漢字:「鎢鑘莫齊」。

 「QQQ」的「Q」即國字「糗」。糗,音「ㄑㄧㄡˇ,字義:一、熬米麥也。二、寒粥,若糗飯雜水也。三、糗餌也。四、乾飯也,與「糒」通。五、食也。六、飯而磨散之使齲碎也。七、與「餱」通。八、姓也。

 臺語「糗」的音義:

 音「hiu」,熬米麥也。糗與糒,音別義通。

 祭孔時有一物,hiu dai「糗餌」,似糕者。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資」。

 音「kiu」,番薯kiu,熬甘藷熟後再曬乾而成乾糧者也。「kiu」相於糗。

 臺語「kiu」音,有黏稠,韌性、彈性的字義者,俗以黏土為「kiu」土,「kiu」相當於「墐、堇、垍」。黏稠性強,相當於「食+遣」「黍+卷」、「繾」。

 音「chha」,糗,猶今人言「炒」也。糗,熬大豆與米也。擣熬榖也。熬米麥使熟,又擣之以為粉也。

 糗的本義是乾糧、乾飯、熟粉等。臺語還有黏稠,韌性、彈性的字義。

 至於《教育部國語小字典》詞條,糗的字義:

 令人難為情、尷尬的狀況。如:「糗事」、「出糗」、「好糗」。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糗」釋義:

 獻乾糧;黏在一起;形容當眾出醜,不知所措的樣子。

 按,以糗為「令人難為情、尷尬的狀況」,「出醜,不知所措」是近三、四十年因「發音近似」,諧音而「借用」或「誤用」,《教育部國語小字典》從俗。

 坊間的一些詞典,像大陸早年編的《國語大詞典》。糗,乾糧。只有一個字義。

 《國語辭典》,民國五十一年一月第一次修訂,六十五年十月第三次修訂二版,糗,乾糧。也只有一個字義。

 《中文大辭典》,五十一年十一月出版。糗字條,並未收「令人難堪、出醜」字義。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六十三年三月,臺初版,六十三年八月增訂一版。糗,未收「令人難堪、出醜」字義。

 《國語日報辭典》,六十三年十二月出版。糗,乾糧。只有一字義。

 《國語活用辭典》,七十六年一月初版,八十七年七月修訂三版。糗,除了炒熟的米麥等榖物的本義,還收「俚語」,「糗事」:(俚)一個尚未約定俗成而青年學生常用的「時髦用語」,意思指很難為情的事物。

 《學典》,八十年五月初版,八十四年再版。糗:乾糧、炒熟的米麥,冷粥。糗事,指出醜、尷尬的事。

 大陸《百度百科》除了糗的本義,還有:「糗」是一個方言詞語,過去使用範圍較小、頻率不高。沒想到,進入網絡時代後,它竟一下子「紅」遍了全國,「出糗」、「糗事」之類的詞語人們早已是耳熟能詳。 不過,此「糗」非彼「糗」,意義上也已是風馬牛了(《百度》有按語: 「把事情辦砸了」、「幹了件蠢事」之意,山東部分地區的方言裡一直就有這個用法)。

 筆者認為,以「糗」為「醜」,因,語言的詼諧,以及年輕人標新立異的心理,將發音為「ㄔㄡˇ」的「醜」字,刻意唸成「ㄑㄧㄡˇ」。如此轉換,有點像修辭學的「婉曲」和「轉化」。語言的自然演變,當然不只「好玩」、「醜化」,還有為了掩飾「粗野」、「不雅」的聯想,不乏刻意改變發音的例子,像「操」的發音,用在志行、格調、曹操,以及琴曲名時,正確的發音是「ㄘㄠˋ」,和「肏」的發音相同,為了避免聯想到「肏」,而發平聲「ㄘㄠ」。至於「我肏」,因語詞優雅化,早些年以「哇噻」代替,近年,「我靠」流行一陣子。這些都是語言的自然演化。

 由於大多數的字典裡,發音「ㄑㄧㄡˇ」的,只有一個「糗」字,因此,因「醜」為「糗」「ㄑㄧㄡˇ」時,「糗」竟被「醜」化近四十年矣,甚且「ㄑㄧㄡˇ」進此地的字書裡。至糗的原意,乃至於臺語「QQQ」,正確漢字是「糗糗糗」,幾乎無人知曉。

 後記:本文主要參考《臺灣漢語辭典》,許成章。《中文大辭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