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國一○八年三月五日在報紙副刊上看到一篇談美食的文章,筆者對於這類的文章素無興趣,由於餘光掃到「肉圓」,直覺應該會談到臺南的肉圓,乃恭謹地讀過這一段天神諭示般的斷言。仙言仙語,本無凡夫置喙餘地,然,身為臺南人,關於府城肉圓,請容許筆者插話幾句。

 且援引部份文稿:「肉圓則有彰化肉圓與屏東肉圓,這兩種完全不同美食文化的爭議

 按,看到大文筆者才知道「肉圓竟然有爭議」。

 文稿說:「屏東肉圓……從屏東傳到高雄,再傳到府城老饕手中,泡滷汁成了紅色淋醬(不辣,內有番茄醬),肉餡(只瘦無肥)醃漬入味,這是更加講究的2.0版,食用時添加大量蒜泥和黃色芥末醬佐味。大約五十年前,府城有了3.0版,肉餡改成肉燥蝦仁的『蝦仁肉圓』……

 按,臺南府城「肉圓」如此緣起,是在府城成長、生活超過一甲的筆者第一次聽聞。至於屏東肉圓,好像有一家到臺南開店,很多觀光客誤以為是臺南肉圓,筆者並不知道屏東肉圓那一年來到臺南。不少府城人吃點心不習慣外地口味,屏東肉圓,筆者可能只陪小女吃過一次。

 文稿還說「大約五十年前,府城有了3.0版,肉餡(筆者按,指的應該是將屏東肉圓的餡)改成肉燥蝦仁的『蝦仁肉圓』」。意即府城的蝦仁肉圓,出現於五十年前,且緣自屏東肉圓。這豈只先人先語,直是神仙之語 。包肉臊和蝦仁的肉圓,筆者已經忘了最早那一年在沙卡里巴吃過,不過印象深刻的是,應該是民國四十五年吧,筆者到嘉義姑媽家,夜晚,表姊請吃彰化肉圓,和口味和臺南肉圓截然不同,吃得「不是滋味」。

 「蝦仁肉圓」的緣起,慎重起見,請教資深老臺南趙木樹先生。他客氣地說,日據時期已經有手攤車沿街販賣。之所以利用手攤車叫賣,乃因為蒸籠較寬,不適合挑擔。筆者在民國七○年代還有看到手推車沿街賣蝦仁肉圓的。

 趙先生指出,光復後賣蝦仁肉圓最有名的,應該是東門圓環和沙卡里巴這兩家。東門圓環這家,東門圓環中央攤販集區拆除後,這家蝦仁圓遷到小西門圓環的「下大道」,後來遷到建國戲院附近,民國六○年代初,筆者多次和故人黃裕益到那裡宵夜,兩個人一吃十幾二十碟。

 為了說一句「大約五十年前才出現蝦仁肉圓」的神仙說,竟然冒大不韙,胡扯不休,罪過!罪過!且打住。

 至於「彰化肉圓與屏東肉圓,百年來,南下北上慢慢推廣,一來一往最後『短兵相接』了,交火線是台南的『曾文溪』,溪北人吃彰化肉圓,溪南人則啖屏東肉圓,楚河漢界的曾文溪是台灣第四大河流,卻是台灣肉圓內戰的涇渭分明之處。」這是大師、泰斗,甚至是神仙級的論斷,凡夫若筆者豈敢贊一辭。(2019.03.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