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學

 壹、空間

 臺南建城的主要場域位於臺南臺地邊坡,臺地西鄰臺江內海,內海的潮汐臺在今西門路西側。臺南臺地約略從今北門路一路往西斜下,是邊坡地形。

 府城的地理結構,臺南臺地外圍南北有竹溪和柴頭港溪,城區有德慶溪和福安坑,逶迆纏繞、切割侵蝕而成。人文緣起德慶溪、今民權路二段一帶,逐漸及於五條港區,主要在德慶溪和福安坑之間,並以德慶溪流域為主。且引龍脈學者吳明憲的話來解析此一地貌:

 「德慶溪、福安坑是界限府城陽基穴場的『元辰水』。二溪之間就是府城精華所在,人文薈萃能人輩出……柴頭港溪和竹溪是府城第二重水……府城幾條溪流只要灣環處、合流處、獨立山丘,都會有名人故居或廟宇,且密度冠全臺。」

 一臺江

 歷史舞臺緣起西元十七十世紀初葉,臺江,泛指西起包括安平的七個鯤鯓,以及北方的鹿耳門等沙洲所圈圍,北從今嘉義布袋一帶,南抵高雄茄定,東緣約略在今臺南市西門路往南、北延伸的海岸線,這一帶的水域。臺江主要碼頭區,十七世紀初在安平,以及對岸的赤嵌,今德慶溪、赤嵌樓、民權路一帶。
 安平,荷據時期是世界最重要的港埠,清代,曾經是連絡臺灣和大陸之間唯一的港口。清中葉,因臺江陸化,乃開鑿運河,西端從安平、鹿耳門出外海,東接城區的多條港汊,即著名的「五條港時期」。
 史籍上的臺江,《重修臺灣府志》:「臺江: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鯓,北至蕭壠、茅港尾。」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江(已成陸地):在縣大西門郭外。在昔各山溪之水澳聚於此,汪洋渟蓄,可泊千艘。尋因道光年間防夷,堵塞海口。不數年,由安平鎮漸次沙漲,直連大西門郭外;《志》所謂『安平晚渡』者,今成坦途;距城一里有石港一條,可通載運。然遇海漲颶風,往往為沙土所塞;商人時濬通之,故此港久而不廢。」
 荷據時是臺江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顛峰時期,據一六二五年,駐巴達維亞英國商人的報告:
「該港似一大洋,全歐洲所能貢獻之貨物不足以供給之。」
 《臺灣府志》記臺江的壯闊:「安平鎮港:潮汐從鹿耳門北至洲仔尾……港內寬衍,可泊千艘。」
 水域「可泊千艘」,這是臺江、安平成為重要港口的主觀要件,至於「全歐洲所能貢獻之貨物不足以供給之」舉世第一大港的榮景,乃因歐洲對中國大陸的商品,像絲綢、瓷器、貴重金屬等等需求孔急,且有極大利潤,奈何產地中國大陸竟然「鎖國」。
 明代之所以「鎖國」,主要是:開國以後,為了防止沿海的反叛勢力私通倭寇,乃於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頒布「禁海令」。進而在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撤銷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的艦隊,縱橫印度洋,且遠至非州東岸,但海禁卻較洪武年間更嚴苛,「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鬻番貨」,甚至「片板不許入海」。「海禁」一直到隆慶年元年,一五六七年,明穆宗即位後才廢除,鎖國幾兩百年才得以稍稍緩解,但仍有諸多限制,不能滿足荷蘭、西班牙商人的需求。
 海禁、鎖國,以及貿易的諸多限制,遂造就臺江,乃至安平和赤嵌一帶,成為商人、冒險家、走私者、海盜的天堂。安平竟而在十七世紀初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港埠。(之二)

圖一:(荷蘭古地圖,十七世紀初葉的臺江。 翻攝自《臺南文化》)
圖二:(臺江潟湖,十九世紀末的安平港。 翻攝自《圖像府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