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 中西區民權三段旁的水仙宮,曾經是三郊總部。(吳昭明攝自《圖像府城》)
    • 約民國八十年,水仙宮附近海安路街景。 (吳昭明攝)

      水仙宮,位在民權路三段、神農街之間的巷子裡,那一帶,曾經是府城,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碼頭區,目前依然是舊城重要的商業區。水仙宮東邊有條宮後街,通西門路,取水仙「宮」「後」面的街道而命名,是目前臺南市少數幾條未改變老地名的街道。

      清中葉,臺江陸化,府城城區有「五條港」即五條主要的航道聯接今民權路四段南側的舊運河,以維繫城區的航運機能。「五條港」時期,類似今貿易商同業公會的「三郊」總部三益堂,設在大西門外的水仙宮旁,可見昔時水仙宮鄰近街區的繁榮和重要。

     水仙宮一帶的航運機能,可能維持到二十世紀初。港區所在,難免聯想到「特種行業」。當年,水仙宮一帶確有一番「風花雪月」,十九世紀中葉,詩人陳肇興的〈赤嵌竹枝詞〉:

     「水仙宮外是儂家,來往估船慣吃茶。笑指郎身似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

    不但明確點出場景─水仙宮,還生動描繪歡場的澆薄。

      二十世紀初,臺南的「娛樂場所」仍多分佈在水仙宮、粗糠崎附近,日治據期,才為新町取代。新町的娼寮一般稱為「妓女戶」,屬「公娼」,即領有政府執照的娼妓。新町以外的娼寮,多泛稱「艽莦間也」。

      世紀末,水仙宮一帶的風花雪月已不復當年,不過,「傳統」依舊在。入夜,鄰近地區,仍有「站壁也」(按,站壁也是「較平價」的「個體戶」),仍有等待好風吹的花蕊。至於「花房」,不少由街道裡的旅館兼「艽莦間也」的機能,「花市」自有知津者。

     一般的商業行為,清中葉五條港的榮景延續到二十世紀九○年代。海安路拓寬以前,水仙宮附近一直熱鬧非常。廟前,是商機鼎盛的傳統菜市場。上午,許多習慣天天上菜市場的家庭主婦,盛裝打扮行走水仙宮,及舊稱杉行街的普濟街一帶,購買一天份的蔬果魚肉。傍晚,臨海安路邊,是「現流」海產市場。早年,冷凍魚貨,所謂的「箱也魚」,價格較差,較不受歡迎。鄰近的「賊仔市」一帶,多府城傳統小吃店。

      水仙宮附近,還有多家中醫診所、中藥批發商、草藥攤,以及南北貨批發、零售。水仙宮北邊的杉行街上,早些年還有棺材店,製造棺材。

      水仙宮附近,足能供應生、老、病、死的諸多需求「養生送死而無憾」,實乃古老商區的範例。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長老老會馬雅各醫師到府城傳教,就選在水仙宮南邊近百公尺,看西街,今仁愛街四十三號,設禮拜堂和醫館,開始在臺灣傳教。仁愛街四十三號,深具歷史意義的地方,似應該慮如何處理。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個信徒,第一個傳道者高長,在看西街接觸基督教信仰。

      水仙宮兩百年繁華,到了二十世紀末,竟因為周邊環境的改變而褪色。但,歷史的雄厚蓄積,廟前,依舊有旺盛的購買力。杉行街,中午以前,仍然擠滿人潮。然而,遠離水仙宮,可是另一種情境。

      水仙宮一帶的改變,因為海安路拓寬。錯誤的政策,導致水仙宮風華逐漸淡去。原本二十四小時都有商家在不同時段做生意的地方,竟有如淪落煉獄,且夢魘持續到二十世紀末。(二○一七年六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