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井,被輾壓的古蹟。 (吳昭明攝)
    •  ↑《重修臺灣縣志》〈城池圖〉中央的街道就是今民權路。 (吳昭明翻攝)

     大井,因為井水,配合水文的優勢,是十七世紀臺灣開發的源頭之一。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永福路口西南角,民權派出所對面,慢車道和快車道之間的路面上有方半圓,形似「鬆餅」的鐵框,時有機車、汽車從鐵框上輾過。路面為何有個大鐵框?鐵框四周鋪設幾圈顏色不一的石板,顯然不是管線設施的人孔蓋。鐵框下,看似有些髒水,這方鬆餅可是啥名堂?

     原來鐵框蓋住的是赫赫有名的「大井」,那一帶在荷據時期是安平橫渡臺江到赤嵌一帶的碼頭區。大井,方志早有著錄,《重修臺灣府志》記載:「大井:在西定坊。來臺之人在此登岸,名曰大井頭。開闢以來,生聚日繁,商賈日盛,填海為宅,市肆粉錯。舊志云:『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台,曾於此井取水。又傳係紅毛所濬;紅毛築赤嵌城,恐有水患,鑿此井以制之』。」大井確實大有來頭。

     清代,大井是府城舊城區民生用水主要的水源,據顏興〈大井頭考〉,仰賴大井飲水的住家,竟然高達城區的五分之一,在大井挑水為業的不下二、三十人,可見大井養活之眾。

     大井,無論就歷史,或功能,乃至對民生,都深具非常意義。日據時封填,民四○年代初葉重現,並建井欄,五○年代民權路拓寬時夷平井欄,大井遂長年在路中遭車輛輾壓。民國八○年代,筆者建議當時的臺南市議員林易煌在議會提案列籍,雖然已經列古蹟,但,大井依然是被輾壓的古蹟。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在大井以東,依侵蝕的谷地,一直到鷲嶺北麓,今上帝廟一帶,闢建長約三百四十公尺,寬約十五公尺的街道,命名為「普魯民遮街」,可能是近代第一條都市計畫道路。大井北方約三百公尺的高地建有普魯民遮城,今赤嵌樓,建防禦工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護衛普魯民遮街。

     大井西望,隔著臺江,鯤鯓諸島如帶。大井一帶,臺江氣象壯美,乃有赤嵌夕照、鯤鯓漁火、安平晚渡等等詩人歌詠的好題材。清代,大井的「井亭夜市」熱鬧非常,《重修臺灣府志》選為「臺灣縣八景」之一。 

     大井亦見證臺江的陸化,一六九七年,郁永河到台灣採硫從大井上岸,《稗海紀遊》記載上岸的景況:「近岸水益淺,水舟復不進,易牛車,從淺水牽挽達岸。」十七世紀末,大井仍勉強維持港埠機能,半世紀之後,一七五二年,《重修臺灣縣志》時,大井頭一帶,「邇來居民稠密,填海成陸,市宅紛錯,距海半里許矣!」

     清初,普魯民遮街稱「大街」,居民覺得太寬,「乃就其中列攤鋪,架棚以居,日漸比連,遂中列大街為二」,進而演化出多條街道,南側有:內南河街、大井頭街、帽仔街、草花街、打鐵街、枋橋頭街。北側有內宮後街、十三鋪街、武館街、竹仔街、鞋街、針街、紅布袋,共十三條街。就名稱可以了解其地理環境或功能。《重修臺灣縣志》古地圖,這幾條街就在地圖的中央,而且是最密集的街區,可以了解大井以及這些街道在城市的意義。(二○一七年一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