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湯德章紀念公園和測候所之間的深坑,可能是枋溪支流。 (吳昭明翻攝自《圖像府城》)

     德慶溪支流,枋溪,即溪也底上游,清水寺一帶街區,因當地銀同里里長鄭雀燕和里民一起維護有成,街景宜人,是很好的居家環境。清水寺一帶,有許多小故事,值得回味。

     溪也底,為何名諸溪也底,據府城著名文史工作者歐財榮轉述,先民將河道平日不見水流的溪命名為「坑」,平日有水流的命名「溪」,可見溪也底長年溪水淙淙。

     溪也底不但平日溪水淙淙,逢大雨時,水量豐沛,甚至溪水暴漲,水淹民宅。溪水之大,除了有清水寺水流觀音的故事,光復後民選北區區長、臺南市議員、文史界名人顏興醫師,年少時家在清水寺邊,因為淹水,導致他有一段不堪的童年。顏興的父親顏達,年輕時曾加入劉永福的義勇軍,兵敗後,隱於纏市,以打造金飾為業,清水寺邊的住家,也是金飾作坊。據顏興的兒子顏世鴻說,老家曾經因溪也底的大水災,將神主牌沖走,客人委託打造的金子也同時被沖走,導致原本家境近於「赤貧」的顏家更因此「一貧如洗」。

     溪也底有三條支流,一條發源於延平郡王祠附近,從南往北流,流到開山路二十九巷流到清水寺西側,和發源於今奎樓書院附近,沿開山路六巷由東向西流的另一條支流,還有,據清水寺前府城著名的水餃店「包仔祿」老闆石文雄說,發源於鷲嶺,今湯德章紀念公園附近的支流,由西向東,走開山路三巷,在清水寺前,三條小溪匯流後,因鷲嶺邊坡阻擋,於是沿著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從青年路十四巷向北流。溪也底水流的景況,民國五○年代,臺南城區水文的藍曬圖,仍大致描繪著。

     老照片是湯德章紀念公園早年景況,照片的左下有一道橫向的「深溝」,上頭有兩處覆蓋棚子,深溝邊是近十階駁坎。深溝,應是溪谷,水流可能由西往東,切過鷲嶺,從開山路三巷,再向東流,匯入溪也底?

     清水寺一帶,溪也底水流早些年的情形,石文雄說,五、六十年前仍是明溝,清水寺西北邊溪水匯流後從青年路十四巷,溪水偏巷子西側,往北走。從匯流處一直到青年路口,那一段叫「大橋」,寬度可能超過三米,是清水寺一帶溪水最寬廣的地方。鄰近青年路,溪裡頭有一口深井,可能接暗溝。大橋一帶的水溝壁掛著滿滿的蝙蝠,有說至少有五百隻。當年不但水流不斷,而且相當乾淨,石文雄年少時,逢枋溪水漲,就在溪水上,以木板划水作樂。

     包仔祿是府城著名的包子、水餃作坊,除了自家零售,早年也批發給攤販。民國五、六○年代,街上仍可看到幾位攤販推著直立玻璃櫃,上頭放著小蒸籠的車子,沿街叫賣,是早年府城街頭一景。

     中區區公所西南邊的開山路三巷街屋地基,有枋溪三合土護岸,民國九○年代被包覆在混凝土中,但並未被剷除。

     湯德章公園,靠中正路有一口大井,中正路上的消防隊出任務時,常常會抽取井裡的水。目前,井口已覆蓋。(二○一七年十二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昭明 的頭像
    昭明

    無式所文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