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擔任中華日報總編輯時,曾經配合新聞,策劃專題,邀請學者、議員、里長,以及地方意見領袖等等發表意見。每篇專題之前,筆者都搭配有前言,和一篇特稿。這些專題,有的依然有新聞性,乃找出幾篇,供大家一起思考。

 ▲目前台南市有三個營區開發案,基地裡都有大片林木,或所謂的「綠色隧道」。樹木怎麼保存?可不可移植?或如何移植?都是好議題。其中,飛雁新村不但有樹,還有遺址,問題已討論多時,更值得探究。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擔任中華日報總編輯時,曾經配合新聞,策劃專題,邀請學者、議員、里長,以及地方意見領袖等等發表意見。每篇專題之前,筆者都搭配有前言,和一篇特稿。這些專題,有的依然有新聞性,乃找出幾篇,供大家一起思考。

▲前言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楔子

 《臺灣漢語辭典》作者許成章教授辭世之後一年,二○○○年六月,有遺作《許成章作品集》八冊出版。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舉辦「逆浪淘沙的臺語先覺」學術研討會,以及紀念音樂會。臺語成為顯學之後,許成章教授還會有更大的身後名,也將有更適當的定位。(按,遺憾的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野狐禪」橫行的當下,許成章教授怎可能有「更適當的定位」。)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則海安路地下街的舊稿,大家一起省思。
臺南市海安路地下街工程,歷經三任市長、施工九年遲遲未能完工,除「坑殺」了許多官員和廠商,也幾乎斷送中正路一帶的商機。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有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導,不改原意的前提下,嚐試摘錄:

 ▲臺南一中將重現校園內原武德殿外貌,內部規劃為特色教學展示廳。一中校長張添唐表示,希望透過文化歷史連結,讓學生有多元校園學習空間,也為老校友找回記憶,更和周遭景觀連結,形成東區特有的學術文化園區。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舊稿一則,供大家一起省思。

 ▲陳澄波遺作,「海上煙波」,二○一四年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因無端的政治議題所激蕩的波瀾披靡下,畫展好似淪為陪襯。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和御碑「結緣」甚早,在南門城第一次撞見御碑,都快六十年了。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民國九十九年的台鹽公司,中庭有先總統蔣中正銅像。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與昭明兄相識是在我剛任職台南市府文獻課不久,對於一個外省籍又從未居住過台南的我而言,對府城的歷史及文化資源一無所悉,昭明兄當時是跑府會的記者,與一般記者只一味索取新聞不同,他先對我注意觀察了一陣,知道我在國外懂得些治學方法,並且還滿具有歷史概念的,就主動提供有關府城的文獻史蹟資料給我閱讀,其中包括了本書大部分文章,我在國外對歷史確實有些涉獵,尤其對歐洲文獻之父D.Erasmus(1466-1536)研究有年,對歐洲的歷史批判主義更是心有所屬;當然,這些都還是理論,但昭明兄給我的卻是經驗與實物,尤其是那散文的筆法,清晰又犀利、但最讓我心動的還是他那份對府城的摯愛,他以赤子之心、人文關懷的胸襟,熱愛府城一切,走過府城大大小小的古街陋巷,傾聽鄉土底心聲,一步一腳印地對府城的歷史及文化做深刻的採訪及省思,過程中有歡欣、有感傷、更有期盼,他是用心在寫府城的故事,用心在憧憬著府城的未來。是他──昭明兄啟發了我,讓我不得不對府城的歷史文化及文獻積極地深入探索,利用假期跟著民間文史工作好友如陳登風先生等實地從事府城田野調查,收穫確實豐富的很。

 國內有關古蹟的保存與維護工作,向來頗受文化界詬病及指責,不僅公物部門對古蹟保存之不力,例如各縣市都市計畫中有關道路之開發,不是車輛繞道,而是古蹟讓路,而且一般民眾對古蹟之保存及維護,始終是概念缺缺,對古蹟之霸佔破壞或任由古蹟荒廢以及不當利用古蹟(將古蹟視之為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等事,天天發生。說到這裡,有關當前府城的古蹟保存與再利用之間的爭論,昭明兄的立場是非常鮮明的,他公然明白地表示反對,也因而造成官學界的誤解。他反對時下以經濟利益的動機“活用古蹟”,例如於古蹟建築的內部設置販賣店,歐美及日本的古蹟建築內只有古蹟本身及附屬文物,販賣部則多設於古蹟建築外的遊客服務中心;他反對古蹟不加限制開放,如此只有加速古蹟之死亡,在歐美及日本,有些古蹟不僅限制參觀人數,甚至連鞋子都不准穿戴入內;因此,對於每年利用古蹟做為文藝季活動的場所,以及將古蹟塞滿人潮的古蹟之旅,他當然反對。或許這樣造成了承辦官員、以古蹟專家自居的學者及大力推動古蹟之旅活動的民間文史工作者,對他的不諒解。其實,認識昭明兄的朋友都知道:他對本末分際、目的與手段、原則與運用等的分辨,是非常清楚的,關於古蹟保存與再利用的問題,也是我與昭明兄經常談論的題目。我曾辯稱古蹟或古人是為著現在生存的我們而存在的,我們確不是為古蹟而活。也就是說古蹟之所以有價值與否,完全取決於現在生存的人(我們)的需要而定。昭明兄則強調:古蹟不是因我們(現在生存的人)而存在,古蹟是為其自身而存在的,古蹟之是否有價值由其本身決定,古蹟之存在不僅顯示了與現存的我們保持著一定的持續性,更與我們的子子孫孫密切相連,古蹟是有永恆性的。因為先有古蹟或古建築的凍結,接著是保存、開發,然後才是再利用。可見,沒有古蹟,也就沒有古蹟再利用的問題,古蹟要像個自己會發點光的光,光芒輻射,擴散所及,照亮了鄰近的黑暗。很顯然地,昭明兄並不反對古蹟再利用,而是要先釐清古蹟與再利用之間的本末關係,讓我們先把古蹟的正確概念建立起來,先把古蹟保存及維護工作落實了再談再利用,古蹟保存與維護工作如果落了空,談什麼再利用?我想這就是昭明兄對古蹟保存及維護工作如此執著的動機了,古蹟的保存不能以發展為唯一的考量,而必須自歷史文化觀點先設定保存的標準與方法,俟正確的概念社會化後,因為有了正當的維護觀念,再利用就不是問題了!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