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門下。 (吳昭明攝)

     大西門名「鎮海門」,位在今西門路、民權路、和平街、宮後街會口處。那一帶,府城人稱「大西門下」。

     大西門以西,清中葉是五條港港區,碼頭區難免風花雪月。丘逢甲〈台灣竹枝詞四十首〉: 「水仙宮外水通潮,潮去潮來暮又朝。幾吹好風吹得到,碧桃花下聽吹簫。」

     前兩句寫和風吹拂下水仙宮前潮來潮去之間,遠蕩壯闊的氣象。待好風到,順筆一轉,「碧桃花下聽吹簫」譜繪的是華麗繾綣的圖像和悠揚柔美的樂音。看似壯美中性情流露的佳作,其實蘊意風月。「潮去潮來暮又朝」,指的應是客人似潮水般,一波又一波,不斷的來來去去。「碧桃花下聽吹簫」,佳人陪伴下聽吹蕭,人比花嬌,其纏綿情境,可以想見。咸豐年間陳肇興「赤嵌竹枝詞」:「水仙宮外是儂家,來往估船慣吃茶,笑指郎身是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寫得較淺白。

     臺灣府儒學訓導劉家謀,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的〈海音詩〉,寫當時社會百態,每一首詩的自註直是地方史的第一手資料:「大西門內,右旋西北,面城居者,皆狹邪家:肩挑負販之人,百錢即可一度。主者:收淫嫗、逃婢實之,日歛其買笑之資;未盈,輒遭苛責。或勒負債家婦女為之,以償所負:尤為不法」。

     今,大西門、小公園方圓一、兩百公尺,仍有不少從事此一行業者。

     最原始的行業之外,還有武勇的一面。像,大西門外住戶:「大西門外五大姓,蔡姓最多,郭姓次之,黃、許、盧三姓又次之;並強悍不馴,各據一方,自為雄兵。然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五大姓皆充義民,爾後郡城守禦,亦屢資其力。」

     因大西門和府城人關係最密切,府城有句俗諺乃標舉大西門:「有看著針鼻,無看著大西門」,嘲諷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顧小失大。

     大西門遺址,和平街和民權路之間有塊空地,早些年是少人力車的停車場,另一處停車場在西門路過小公園十幾二十公尺的空地,主要因應小公園一帶多家五殼行,以及鄰近店家,像布行、紙行等等運送貨品的需要。早期是兩輪的手拉車,工人肩上配有一條粗帆布帶,繫著後面的車斗,車斗上堆著高高的貨物。由於府城城區東西向的街道多起起伏伏,上坡可辛苦,四肢、肩膀齊用力,兩腿肌肉「賁張」的辛苦畫面經常可見。人力車約在民國七○年代才不見。

     早年,除了大西門以西的五條港一帶,其他,一出城門,大概就是「市外」。

     話頭且轉到東門。稍有年紀的府人早年可能經常說著:「吾婦住在東門外,無錢通可娶。」這句俗語的意思可能是「羅漢腳」自況:不是沒有妻子,妻子住在東門外,只不過沒錢迎娶罷了,但,事實上就是孤家寡人。以東門,東門外為場景,或許早年府城人的印象,那是比較偏遠的地方。

     可能真的有點偏遠,因此,風花雪月,除了到就近的碼頭區,稍有忌諱者會選擇有點距離的地方,此一通則,自古已然,於今「不變」。且看丘逢甲〈台灣竹枝詞四十首〉:「大東門接小東過,食豔衣香羨此曹。聞說花田近增稅,花排花串價增高」。寫東門到小東門,今勝利路一帶「花價」上揚,「花價」上揚,意指那一帶有「花市」。

     平日難免風月一場,但,遭逢國家變故時,一八九五年,乙未之役,丘逢甲曾率義軍抗日。小西門到原臺南市中,今大成國中的西門路,光復後名逢甲路。臺南市中原址有逢甲國小,和市中換校地,遷到忠義路現址,並改名忠義國小,逢甲路和逢甲國小都是紀念丘逢甲。 

     且再舉一則有關城門的典故:小南門外有半月池,即南湖,廣數畝,臺灣府知府、臺澎兵備道蔣允焄親濬之,「建半月樓其上,五日觀競渡於此:今則寒葦荒蛙,蕭然滿目。」

     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日軍據臺時,乃木師團從小南門進入府城。(二○一六年八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